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75.8亿美元,同比下降8.7%,单月吸引外资规模创2010年8月以来的新低。从今年前7个月的情况来看,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677家,同比下降12.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6.7亿美元,同比下降3.6%。
可见,利用外资规模的下降已不是偶然出现的个别月份的项目“空挡期”,而是渐成趋势。我们在正视外资规模下降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具备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利用外资。
我国近期土地供应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市场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使我国吸收外资的竞争优势有所弱化。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成为跨国公司战略布局新的热点,后发经济体如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较中国更强,有些跨国公司如耐克、阿迪达斯等已将工厂搬到这些国家。
伴随着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对低端产业投资比较谨慎,而对高端投资持欢迎态度。改革开放初期时,我们对吸引外资有很多优惠政策,现在,各地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都被进一步规范了,而许多地方在继续重视招商引资过程中更加强调要“招商选资”,特别是反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在当地落户。但是,“腾笼容易换鸟难”,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外商投资减少。
人民币汇率经过持续升值后币值已很高,同等外资进入中国折算成人民币金额有所减少,也影响了外商来中国投资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近期我国股市低落,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那些投机性外资来中国的积极性就明显降低了。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的冲击,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出口形势不好也影响到在华外资企业的业绩,加大了一部分后续外资来华的犹豫程度。而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也在不断反思以往过度仰仗发展虚拟经济的做法,“美国版”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程业已启动,再工业化的展开必然会对美国制造业在中国的投资起到拦阻作用。
笔者认为,对于近期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的减少既要重视起来,又不要过度恐慌。外资或外企有进有出是很正常的事。就如同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所描述的那样,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国际资本同样不是一潭死水,利益才是根本。最近一项由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权威机构开展的调查表明,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之一。
与主要发达经济体比较,中国劳动力成本总体上还不算很高。虽然现在较以往有所提高,但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况且,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着大量富余劳动力,吸引着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国有庞大的市场,这是任何国家不可以替代的,外商来中国投资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扩大内需也必然会对外资企业带来更多在华开展商业活动的机会。随着中国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中国的消费升级节奏加快,老百姓的消费潜力也逐渐显现,这对看重中国市场的境外资本无疑会有更大诱惑力。
由于中国有产业聚集优势,来中国投资可以把企业做大,形成规模经济,可获得成本降低的机会,竞争力就强一些。伴随着各地不断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园区的高端要素集约化特征也更加明显,夯实了利用外资的承接载体。而随着各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许多地方吸收外资落户的“硬件”条件也不断改善。
虽然短期趋势不乐观,但从长期来看,还不能说外资与中国渐行渐远。事实上,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并不会改变,只是引资重点从过去简单关注引资规模转到现在更加注重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